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某液化天然气厂中人员分布较多的公共办公区域为重点研究对象,应用挪威船级社(DNV)SAFETI软件中的风险计算方法,定量计算出厂区周边其余设备设施及压力管道对它造成的风险大小,并针对事故后果的范围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最后将该方法的风险分级结果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分级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危险源造成的风险不一定是最大的,造成风险最大的设备设施也可能是距离人员分布较近区域但危险性物质储存量并不大的设备。结果表明,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得到的风险分级结果比传统评价方法的分级结果更科学,通过应用该软件介绍定量分析方法如何在实际当中进行风险分级工作,为提高风险分级准确性提供了一个方法,也为风险分级管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科教耦合过程化良性调控激增高教质量与人才能力,本研究以西部某矿业类高校为研究背景,采用现代信息理论,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耦合后能力激增与信息熵的关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效耦合蕴含的时间-空间-强度、知识创新与能力、独立与关联3种主要耦合特征进行了探讨,尝试建立具有显示度与贡献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践应用与效果评价证实了耦合激增整体与局部质量均取得显著成效。研究证明:时间的持续性和强度的韧性的耦合提升是实现耦合度目标良性提升的关键指标,也是动力学机制发挥持续作用的基本前提,这为探索科教耦合过程调控与教育评价改革新思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量化煤矿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情况,利用信息熵、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评价煤矿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压力。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使用熵权法修正并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然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煤矿高层管理者工作压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在主观赋权的基础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确保了对工作压力这一不易量化的因素定量化的准确性。最后通过选取某市5个大型国有煤矿50名高管为例进行工作压力评价,通过计算得出该地区高管工作压力具体情况和大小分布特征,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表明该模型有效可行。研究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煤矿高层管理者工作压力源属性和分布特征,该模型可对煤矿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压力进行识别和诊断,从而为煤炭企业工作压力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离子液体对煤分子结构活性官能团具有显著的溶解破坏作用,从而可以抑制煤热量传递。为了考察咪唑类离子液体([EMIM][BF4]、[BMIM][BF4]、[BMIM][NO3]和[BMIM][I])对煤热物性参数的影响,使用离子液体对不粘煤进行预处理,通过激光闪射装置LFA 457测定在30~300℃范围内煤样的热物性参数,研究离子液体对煤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并分析离子液体预处理煤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的热扩散系数逐渐减小,比热容和导热系数逐渐增大,且温度越高,煤样的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趋势越弱。在相同温度下,离子液体预处理煤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及导热系数均低于原煤样。在([BMIM]+)相同的情况下,[BF4]-对煤的热扩散系数抑制效果明显;在([BF4]-)相同情况下,[BMIM]+对热扩散系数的抑制效果明显。从敏感性分析可知,煤样的比热容对温度的敏感性最高,导热系数对温度的敏感性最低。此外,在相同温度下,[BMIM][I]处理煤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相对较低。实验结果为离子液体抑制煤自燃以及煤火的传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传播机理和传播风险,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对政府制定相关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帮助,提出了一种新的新冠肺炎传播非线性动力学模型(SLEIR)。该模型考虑到疫情中采取保护措施的人群,将其作为低危群体加入到模型中;通过对模型的基本再生数、平衡点、稳定性和分岔等进行分析,揭示新冠肺炎传播机理;利用印度新冠肺炎真实数据对模型参数和部分状态初值进行最小二乘拟合,根据拟合的参数对印度疫情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该模型对印度3~4月、4~5月两阶段疫情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107%和2.805%,对于印度10月最新的疫情,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3.266%,预测结果表明SLEIR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与传统SEIR模型相比,该模型能适应印度疫情复杂的变化趋势,且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可以为政府选择合适的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运输是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其顺畅运行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保证。险兆事件意味着运输过程存在隐患,但若不及时整改,有可能导致运输事故的发生,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干扰,而险兆事件的分析研究有利于积累相应的安全管理经验,开展及时防控,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因此探讨运输险兆事件影响因素并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管理势在必行。论文首先构建煤矿运输险兆事件致因模型,编制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运用SPSS 24.0及AMOS 21.0对数据及模型进行处理,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后,对模型进行修正及拟合处理。研究表明运输设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等因素对煤矿运输事故的发生有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煤矿运输险兆事件综合防控模型,提出设计完善的运输险兆事件安全管理方案、控制不安全行为、加强设备技术及企业综合管理、培育安全氛围等相关对策,以防控煤矿运输事故的发生。研究成果将对煤矿运输险兆事件致因机理及煤矿运输险兆事件防控管理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模拟矿井采空区漏风引起的煤自燃与瓦斯问题,建立了采空区"瓦斯-氧"对流扩散过程的迎风有限元统一求解模型。分析了基于伽辽金法的采空区流场有限元求解技术。给出了采空区"瓦斯-氧"对流扩散过程的统一模型,针对标准伽辽金有限元法求解统一模型时计算结果振荡的问题,采用迎风有限元方法得到模型的稳定解。基于三角形单元离散的采空区,给出了以所有节点的压力以及气体浓度为未知数的控制方程组。使用VC++开发了模拟软件,采用典型算例对软件的稳定性与实用性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煤自燃耗氧导致采空区氧浓度降低,可爆瓦斯浓度范围5%~15%不再适用,采空区内具有瓦斯爆炸危险性覆盖的区域随遗煤耗氧与瓦斯涌出情况而动态变化;开发的软件可以直接划定采空区内煤自燃三带及具有爆炸危险性的采空区区域。  相似文献   
8.
张刚  索永录  徐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4):5759-5766
针对废弃油井周围煤层H2 S分布规律不清楚,采掘过程中影响范围不明确给煤矿安全开采造成严重威胁的难题,以煤油重叠区的双马煤矿为研究区,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煤层内H2 S气体的渗流规律,然后结合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气体成分测试获得了H2 S气体的分布规律,最后根据采掘过程中H2 S气体的涌出规律对其影响范围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废弃油井周围H2 S气体浓度随距离废弃油井增加呈递减分布,废弃油井内气体压力越高,H2 S气体渗透范围越大;工作面过废弃油井过程中H2 S气体浓度呈现出较高—降低—平稳—降低—急剧下降的变化规律;双马煤矿废弃油井影响区煤层H2 S气体的渗透半径为500 m,采掘影响范围为700 m.研究结果为工作面H2 S气体的治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研究是灾后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系统了解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查阅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对目前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研究中常用的案例推理法、神经网络法和灰色系统预测法进行了讨论分析,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分析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重点方向。结果表明,应急物资需求预测在多元化、准确性、智能化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对灾后救援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对于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未来的研究及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煤对CO_2的解吸过程及其热力学特性,采用吸附常数测定仪在303~343 K,解吸平衡压力从5 MPa到0. 1 MPa情况下进行煤对CO_2的解吸实验,得到了4种煤样对CO_2的解吸等温曲线。研究4种煤样在不同温度时对CO_2解吸等温线变化规律以及对应的吸附模型,并计算得到煤对CO_2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结果表明:随解吸体系温度升高,CO_2对煤表面不均匀程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因此,温度在303~323 K之间时,4种煤样对CO_2的解吸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333~343 K时,煤样对CO_2的解吸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煤对CO_2解吸的特征温度分别为:270 K(LHG)、277 K(WW)、278 K(LG)和298 K(WJL),解吸特征温度随煤变质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煤对CO_2的解吸过程中等量吸附热在吸附量为0. 1 mmol/g时在-60~-90 kJ/mol之间变化; CO_2气体在煤表面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加呈Qst=cln(N)+d的对数降低规律,煤对CO_2的解吸能力随吸附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对CO_2在煤表面的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以及利用CO_2在增产煤层气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